师父曾在一次讲座中开示,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,就是说当我们发出学佛的愿力那一刻,这种决心的能量非常之大,是势不可挡的。然而问题是,人都有懒怠的劣根性,尤其是得到了一些人间利益后,更会心生退意。
师父经常提醒我们,千万不要“学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学佛两年,佛在天边;学佛三年,仗着佛卖钱。”去往西方世界的路上不拥挤,正是因为中途懈怠、退却的人太多。
今天学习的《学菩萨界 转凡成圣》,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太愿意面对的事实,如果不能跳出轮回,一辈子积累的功德就全部转化成人天福报,非常可惜。师父在其他开示中也曾谈到,这些功德,包括拜师时种上的莲花,在命终时化为了升天享福或投生大富大贵之人。而一旦天福享尽,依然会下生人间甚至堕落三途;富贵之人修心难,造业却比常人容易,从修行到堕落可能只隔了一世的时间。
因此,修行要生起头一等大事的迫切心,并把它落实到生命余下的每一天。初学者确实会觉得修行苦,但慢慢也会感到法喜,何况生命无有尽头,与其长久地出驴胎入马腹流转六道,不如抓紧这一生修成,哪怕苦,也只是这辈子的事。
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分五十二个阶位,是从初发心的凡夫菩萨直到成佛的道路,证得一地菩萨已经是人间的圣人,一地菩萨之前还是凡人,转凡成圣,就从登地开始。
修行的目标是转凡成圣,虽然一个初学佛的凡夫用人间的这一生直接修成菩萨几乎不可能,但这是修行人生命境界的目标。就像我们参加考试,如果为自己设定了要考100分的目标,几经努力,可能会考到80分,但如果只想考80分,就很可能只有60分甚至不及格。
正如师父所言,修行人如果能够一生保持初发心时的觉悟、精进,在人间达到菩萨的境界不是天方夜谭。然而我们见过许多同修,刚学佛时凭着一股发自心底的感恩和热情,念了很多经,度了很多人,但遗憾的是,有的得到人天福报后经不起诱惑,懈怠放松了;有的受不起大家的赞叹追随,贡高我慢了;有的觉得戒律约束太严,继续享受生活去了;也有的追求神通奇幻,修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了。可见初发心容易,要一生正精进太难。
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有很多细致而严谨的标准,师父在这篇开示中告诉了我们初步的轮廓。我们是在家修行的凡人,难免会时常忘却修行的初发心,登地菩萨境界的讲解,让我们看到了转凡成圣的第一重境界,对照自身和菩萨的差距,我们都会觉得自惭形秽。
但正因为圣者日月一般的清净与智慧,才让我们心生敬仰,只要努力了,就离成功越来越近,而不努力,永远触摸不到成功的大门。即使由凡夫修成了圣人,从一地菩萨到成佛,每一地修证境界的提升,都是在开发清净心、开发般若智慧,都在不断地调柔自心,变得越来越清明、宽广、无我、寂静、平等、无相……
只要发了菩提心的人,都能称之为菩萨,我们如果能发菩提心,并且不忘初心,一生精进,就是人间的菩萨。菩萨分为凡夫和贤圣,虽然初发心的菩萨与圣位菩萨在境界、所作所为上相差甚远,但未来成佛的目标是一致的。作为初发心的菩萨,在绝对坚定的信心下,还要行一切利己和利他的善法,持戒、消业、学习、度众等等六度万行,在发愿与行愿的循环增上中,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地往上修。
即使已经登上圣位,但菩萨的精进没有片刻的停止,信心没有刹那的退失,我们作为初学的普通人,有什么理由在一点点名利福报中止步不前呢?当真正懂得了遥远的故乡胜于暂居地亿万倍的那一刻,我们的心已经走在了回家的路上,哪怕艰难险阻、荆棘遍地,都无法阻挡归家的决心。
初发的菩提心和圆满的菩提心没有分别,此生如能做到不忘初心,等到生命结束时,故乡一定就在眼前,因为初发心的瞬间,其实就是彼岸。修行之路没有终点,真正的觉悟也没有尽头。
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