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喜舍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《白话佛法》修行体悟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帖子

0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0
发表于 2021-12-6 06:1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CA
SE

《白话佛法》修行体悟

用解脱的心行一切善


昨天共修广播讲座《定慧双修三摩地》这一讲,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,定慧双修的意义逐渐明确,定慧如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无论对解脱生活烦恼,还是修行进步,乃至积累真正的功德资粮,定慧双修于对治烦恼、名利等习气,把凡心从世俗中解脱出来的意义十分巨大,真可谓是圆成佛道的一大址基。


三摩地是梵文译音,师父在之前的讲座中作了精要的解释,三摩地就是智慧的解脱,从人的修行状态而言,就是不管在何种对境中,内心和行事境界长久地处于智慧中道、即慈悲又不执著的正定状态中。修行就是生活中的觉照,这一期讲座给出了我们思考的命题——在生活中锻炼定慧双修,修行上才能得到智慧的解脱。

经教的理论,如果仅从文字上去理解或许不是太难,但要真的做到却非常不容易,因为凡夫迷惑颠倒的活法与佛的教法经常是背道而驰的。师父用生活白话来解释经教的行门,用一个买东西多收100块钱的场景做例子,生动地譬喻了如何在定中生发智慧,而后解脱烦恼、灭除瞋心,最后利益自他的过程。虽然智慧有大小深浅不同,解脱也有程度上的区别,但修行一定是从最低处下手。假如我们能够掌握解脱生活小事烦恼的能力,就能从束缚生命的贪瞋痴习气中解脱出来,最终从三界六道的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。


从这个例子中看到,定和慧不是独立的两个概念,而是本来一体,就像一杯浊水,静置的同时自然变得清澈,又如油灯和灯光,只不过是本体和起用的关系,二者密不可分。师父曾提醒大家,禅就是定慧双修,是活泼而生动的,时时处处都体现在生活中;不要单修定,否则会变得形同槁木,百不思百不想,自度尚且不暇,如何弘法度众?也不能单修慧,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,有限的智慧可能落于旁门左道,反而害人害己。

在家人没有时间和合适的条件以打坐的形式修定慧,我们可以经常在心中做一些小小的闭关,让自己处于安静的状态,慢慢止熄瞋恨、暴躁、忧虑、不满等负面情绪,心中没有对立,现实中何来敌人?这样我们就能逐步从自我设下的牢笼中解脱出来,得到世间安乐知足的生活。


对弘法利生而言,定慧双修得解脱的意义更为重大。师父告诉我们,学佛人身心要一致,心定方能生慧。我们经常看到,有的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,心中却怀着许多不善,那就是定慧不等,是做学佛的样子给别人看,以期博得他人的赞叹,对自己的解脱并没有意义;在弘法中要名要利,希望得到大家的追捧,也是定慧不等,用世俗炽盛的名利心去学佛,只能得到一点小小的福报,并不是出世的无漏功德,反而增长了执著、傲慢等轮回的种子,得不偿失;还有的人发心虽很慈悲,却不懂得保护自己和善观因缘,不顾能力去度恶业太过深重的众生,结果反而被对方拉了过去,那也是定慧不等。心没有解脱,看别人就带着种种爱憎偏见,做善事时常心生比较分别,用世俗心行善弘法很难功德圆满,因此,定慧等持是何等重要。


因为我们长久驻足于红尘之中,原本清净平静的本性被外心的波动所遮蔽,产生出种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和善恶业力,纠缠着我们一世世地轮回。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脱,同时又起无罣碍的慈悲心去利益众生?就是师父在一次开 示中讲的,人都有六根的功能,但修行人对红尘中的一切虽然都能看见,但看见要就像没看见,不被各种外境影响和污染,才能保持心中佛性常在。


在佛性中发出的一切善行,才是真正清净无漏,能帮助我们出三界的功德,对自身和众生才有真正的大利益,故经上说: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这一切,就从生活中锻炼定慧双修,从解脱每一个小小的生活烦恼做起。

分享人:悟同修

2021-12-08

《听众感悟》和《网友反馈》仅属个人的理解,由于修行阶段的限制,难免有偏差,请慎重对待其中的说法。

---东方台秘书处

编辑排版如有不如理不如法

请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

请护法菩萨慈悲原谅

文章推荐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